为做好学校疫情防控工作,学校于3月14日至6月12日实行了封闭管理,在封闭管理工作中,人事处涌现出一批感人事迹。她们不但年轻有朝气,而且积极担当、爱岗敬业,在教职工疫情防控工作中,一次次信息报送、一行行数据统计、一张张清晰的报表,背后无不凝聚着每一名统计工作人员的责任、坚守和担当。
“每天基本都是24小时待命的状态”
杨雪莹,人事处的一名90后,在今年的闭环管理工作中,她负责全校3000多名教职工的“零报告”疫情防控信息统计汇总工作。
疫情就是命令,防控就是责任。杨雪莹深知疫情防控信息统计是学校疫情防控的“情报站”,第一时间收集教职工疫情信息是疫情防控工作的重中之重。
上午10点前准时报送全校3000余名教职工的“零报告”疫情防控信息是杨雪莹每天必须要完成的任务。随着防疫要求的动态调整,除固定任务外,其他统计任务也会随时下达,有时是周末假日,有时是半夜凌晨,只要一接到任务,就得迅速行动起来。作为数据统计“枢纽”,杨雪莹接到任务后,需要第一时间拟写、下发统计通知,做好政策及统计口径解释。为了保证数据的准确性,她会提前做很多准备工作,比如通过对比前一天的数据来验证当天的数据,变动的每个数字都要有其合理性,通过一次次严格的分析与验证,然后才能向学校上报数据结果。她是统计组的“活导航”,也是大家眼中热情的“小杨热线”。
然而,经验并不丰富的她工作伊始并不顺利,自己操作不熟练,单位沟通不顺畅,数据上报不及时,甚至还会出现一些误解……防控信息从不确定到准确,再到精准,她经历了一段曲折的历程。为了不让报送数据的同志重复犯错,杨雪莹偷偷擦干被误解委屈的泪水,提起精神,耐心地讲解数据间的逻辑关系,直到他们理解清楚。为了保证工作质量和工作对接的及时性,她每天24小时手机待机,基本没睡过一个安稳觉,有的时候因为说话太多、缺乏休息、持续工作时间长,导致嗓子几乎说不出话、呕吐晕眩,但她一直默默地坚守……
功夫不负有心人,大量繁杂的信息统计材料,在杨雪莹抽丝剥茧般的细致工作中,形成了一个个详实的数据、一张张清晰的报表、一个个准确的报告,为学校疫情防控工作的平稳有序开展提供了强大的数据支撑。
“争取早日成为一名合格的共产党员”
赵雪君,同样是人事处的一名90后,在今年的闭环管理工作中,她具体负责11个教学单位的教职工“零报告”疫情防控信息统计工作。
自学校闭环管理以来,刚结束长期异地生活的她便舍小家顾大家,积极参与到学校疫情防控管理工作中。
早晨七点,她便开始了自己一天的工作。每天需要在规定时间内统计、梳理、汇总11个学院1037名教职工的疫情信息,具体包括:健康码、行程码、居住地信息、核酸检测结果等。除此之外,还要统计和梳理每周核酸检测结果、疫苗接种以及闭环管理人员请销假等信息。随着疫情防控工作的精细化,信息报送要求也越来越快、越来越细、越来越全。由于人数多、信息量大且人员情况复杂,为了得到准确无误的可靠数据,她每天要逐一向各个学院沟通了解情况,一遍遍数据校对核实,一个个电话耐心解释、一条条微信回复答疑……刚开始,数据收集并不顺利,常常会出现问题。一个数据出错,就需要层层核对,赵雪君因此也练就了一双“火眼金睛”,总能在最短时间内把这些问题找出。
奋斗是青春最亮丽的底色,行动是青年最有效的磨砺。在此次闭环战“疫”中,赵雪君向党组织庄严地递交了入党申请书:“在这次疫情防控中,我亲眼看见党员同志们冲锋在前,敢于担当,给我上了一堂生动的党课,我要以他们为榜样,争取早日成为一名合格的共产党员”。
“幕后先锋” 筑牢疫情防控“数据防线”
巾帼不让须眉,战“疫”撑起半边天。还有史文思、刘欢娟、郑坤、付彦惠、闫美玲……,她们是朝气蓬勃、刚踏上工作岗位的年轻人,有的是身怀六甲依然冲在疫线的准妈妈,有的是初为人母、嗷嗷待哺孩子的年轻母亲,但她们同样也是需要照顾家庭的引进人才家属……可责任让她们义无反顾地投入到这场战“疫”中。只因她们坚信:只有守护好学校这个“大家”,才有“小家”的幸福。
有责任担当,青春才会闪光。统计组虽不直面疫情,却牵动疫情防控大局;她们并未现身防疫一线,却昼夜守护而成为“幕后先锋”。她们用责任与担当守护着广大教职工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,不仅筑牢了学校疫情防控“数据防线”,而且用实际行动证明了不负韶华、不辱使命的青年一代!
(人事处党支部供稿)